刮痧療法同針炎療法一樣,起源于遠古時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刮痧治病,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以來在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且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它以中醫(yī)基礎理論為指導,施術于皮膚、經絡、穴位和病變部位,把阻滯在人體內的病理代謝產物通過皮膚排泄出來,使病變的器官、組織及細胞得到氧氣的補充而被活化,從而預防疾病及促進機體康復。
刮痧療法是指應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屬針具、瓷匙、古錢、玉石片等,蘸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在人體表面特定部位,反復進行刮、擠、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膚表面瘀血點、瘀血斑或點狀出血,通過刺激體表皮膚及經絡,改善人體氣血流通狀態(tài),從而達到扶正祛邪、調節(jié)陰陽、活血化瘀、清熱消腫、軟堅散結等功效。
直接刮法:指在施術部位涂上刮痧介質后,然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觸患者皮膚,在體表的特定部位反復進行刮拭,至皮下呈現(xiàn)痧痕為止。病人取坐位或俯伏位,術者用熱毛巾擦洗病人被刮部位的皮膚,均勻地涂上刮痧介質。術者持刮痧工具,在刮拭部位進行刮拭,以刮出出血點為止。
點刺法:即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經常規(guī)消毒后,左手拇、示、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如十宣穴、十二井穴或頭面部的太陽穴、印堂穴、攢竹穴、上星穴等。
1.頑固性頭痛:癥見頭痛纏綿,久治不愈。
【取穴】百會、風池、完骨、天柱、風門、頭維、太陽、曲池、外關、合谷、列缺、豐隆、血海、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以水牛角刮痧板為工具,介質采用凡士林油。在風池、完骨、風門、曲池、豐隆、血海、陰陵泉和三陰交等穴上均勻涂抹凡士林油。先刮頭頂部百會、后頸部風池、完骨、天柱及后頭部;然后刮肩部風門;點揉頭部兩側頭維、太陽;再刮上肢部曲池、外關;再點揉手部合谷、上肢部列缺;刮下肢部豐隆、血海、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最后點揉足部太沖。放痧穴:太陽、百會。風池、完骨、天柱采用角刮法,曲池、外關、血海、陰陵泉、足三里和三陰交采用斜刮法;合谷和列缺采用拇指揉法;太陽和百會采用小號三棱針點刺出3~5滴血。
【說明】采用平補平瀉法。
2.偏頭痛:癥見頭痛劇烈,或左或右,或連及目、齒。
【取穴】風池、翳風、頭維、率谷、太陽、合谷、列缺、陽陵泉、足臨泣、印堂。
【用法】采用直接刮法。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質采用紅花油。在風池、合谷、列缺、陽陵泉、足臨泣上均勻涂抹紅花油,先刮頸部風池;點揉頭部翳風、頭維、率谷、太陽;刮手部合谷、列缺;刮下肢部陽陵泉及足部足臨泣。放筋穴:印堂、太陽。風池、合谷、列缺、陽陵泉、足臨泣采用角刮法;翳風、頭維、率谷和太陽采用拇指揉法;印堂和太陽采用小號三棱針點刺出3~5滴血為度。
【說明】采用平補平瀉法。
3.三叉神經痛:癥見在一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域內突然發(fā)生劇烈疼痛,疼痛似電擊、刀割、燒灼或針刺樣。有的疼痛發(fā)作時可伴有流淚、流涕。
【取穴】陽白、攢竹、太陽、頰車、列缺、四白、巨愣、合谷、下關、大迎、承漿、俠溪。
【用法】采用直接刮法。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質采用紅花油。在頭部陽白上均勻涂抹紅花油,用水牛角刮痧板在其上進行刮拭,以局部刮出出血點為度;在面部的攢竹、太陽、頰車、巨髎、下關、大迎、承漿和手部的合谷、列缺等穴位處也涂抹少量紅花油,以活血通經止痛,采用拇指揉法,以局部酸脹為度。
三叉神經第Ⅰ支痛:先刮頭部陽白;點揉面部攢竹、太陽、頰車及上肢部列缺。
三叉神經第Ⅱ支痛:點揉面部四白、巨髎;刮或點揉手部合谷。
三叉神經第Ⅲ支痛:點揉面部下關、頰車、大迎、承漿;刮或點揉手部合谷;點揉足部俠溪。
【說明】采用瀉法。
注意
1.刮痧前要選擇一個好的治療場所,空氣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風,夏季不可在有過堂風的地方刮痧。
2.選擇舒適的刮痧體位,以利于刮拭和防止暈刮。
3.刮痧工具要嚴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須仔細檢查刮痧工具,以免刮傷皮膚。
4.施術者的雙手也應消毒。
5.在患者無凝血功能障礙的前提下,刮痧對人體無害,應消除恐懼心理,以免暈刮。
6.勿在病人過饑、過飽及過度緊張的情況下進行刮痧治療。
7.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勻,以能忍受為度,達到出痧為止。
8.嬰幼兒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