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醫(yī)院信息 > 健康教育
醫(yī)院動態(tài)
 
通知公告
新聞動態(tài)
院報專欄
 
 
聯(lián)系我們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梁湖街道大元路66號
 
健康教育
中醫(yī)辨證治中暑
【字體: 】【2022-07-15】 【作者/來源 紹興市上虞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關(guān) 閉
 

中暑是在高溫伴高濕或烈日暴曬過久的環(huán)境下,由于中樞性體溫調(diào)節(jié)功能障礙而發(fā)生的一組急性熱病。中醫(yī)認為夏季暑氣當令,氣候炎熱,人若長時間在烈日下或高溫中勞作,傷及氣陰,暑熱之邪乘機侵入而發(fā)病。發(fā)生中暑時,應(yīng)盡速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腎臟衰竭等并發(fā)癥,中醫(yī)常分為以下四型辨證論治。

暑入陽明致氣陰兩傷

癥見壯熱多汗,口渴引飲,面赤氣粗,大便燥結(jié),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脈洪數(shù),指紋深紅,透達氣關(guān)。

治宜清瀉陽明,益氣生津。取白虎加人參湯加減: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9粒,炙甘草10克,人參10克,生地黃15克,水煎服。若煩躁明顯者加麥冬15克;欲吐者加姜半夏6克;大便燥結(jié)者加生大黃10克,玄參15克。

中成藥可選用益元散,每次6克,每日兩次;或避瘟散,每次0.6克,涼開水送服或吸入鼻孔;或十滴水,每次2.5~5毫升,每日兩次。

暑犯心包致神昏譫語

癥見猝然昏倒或昏狂譫語,身熱肢厥,斑色紫黑,舌絳起刺,脈洪大而滑數(shù),指紋紫暗,直達命關(guān)。

治宜清心開竅,涼血解毒。取清營湯加減:生地黃15克,玄參15克,麥冬(去心)15克,丹參15克,連翹10克,金銀花10克,黃連12克,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細末)1.5克沖服。昏狂重者加郁金6克,石菖蒲10克;煩渴欲吐者加竹葉12克;瘀血重者加桃仁10克,紅花6克。

中成藥可選用安宮牛黃丸,每次一丸,每日兩次;或紫雪丹3~6克,或無極丸,每次10~20粒,每日1~2次。

暑熱亢盛致肝風(fēng)內(nèi)動

癥見昏眩欲倒,四肢攣急,頭項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牙關(guān)緊閉,神志不清。

治宜鎮(zhèn)肝熄風(fēng),開竅醒神。取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加減:赭石15克,芍藥12克,玄參15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茵陳15克,天冬15克,生麥芽10克,甘草6克,懷牛膝12克,鉤藤10克,水煎服。四肢攣急者加止痙散;煩熱者加生石膏30克,梔子6克;煩躁不安或抽搐酌加羚羊角(研細末)0.3克沖服;有痰者加天竺黃9克,膽南星3克;頭痛重者加夏枯草30克。

中成藥可選用行軍散,每次0.3~0.9克,每日1~2次;或通關(guān)散少許吹鼻取嚏;或臥龍散,每次0.3克,每日1~2次。

陰損及陽致氣虛欲脫

癥見面色不華,頭暈心悸,精神萎靡,汗出肢冷,發(fā)作時昏倒仆地,氣息短促,舌質(zhì)紫暗,苔白膩,脈象沉微,沉緩,指紋多淡滯。

治宜益氣固脫,益陰復(fù)陽。取參附湯加減:人參10克,制附子10克,山藥15克,白術(shù)15克,水煎服。汗出不止者加黃芪15克,山萸肉15克,煅龍牡20克;血壓低者加生脈散;兼血瘀者加丹參15克,田七10克。

中成藥可選用玉屏風(fēng)口服液,每次20毫升,每日3次;或痧藥,每次10~20粒,每日1~2次;或周氏回生丸,每次10丸,每日3次,姜湯送服。

 
 
永安市| 自治县| 灵寿县| 遵化市| 惠东县| 阜阳市| 洪湖市| 故城县| 绥滨县| 习水县| 江津市| 蒙山县| 红原县| 高唐县| 东海县| 宜黄县| 屏南县| 宁武县| 宁强县| 屏南县| 巴青县| 太湖县| 庆阳市| 琼结县| 收藏| 博爱县| 务川| 隆昌县| 红桥区| 缙云县| 盐边县| 澜沧| 乌什县| 五大连池市| 墨玉县| 陇西县| 麦盖提县| 米泉市| 陇南市| 东源县| 贞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