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實習的那些事兒
——手術室:薛景
又是一年四季輪回,,寂然時光,默談流年,風化零逝怎回味。
從當年的懵懂天真的學子到后來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實習生,再到現在肩負責任的白衣天使,這么多年的醫(yī)院生涯,彷徨過,放棄過,爭取過,堅定過...感嘆人生,是因為曾經沒有過轟轟烈烈的壯舉,覺得渺小、覺得平庸,似乎生活過于平淡簡單,簡單得讓人感覺煩躁,但細細回憶,這幾年的醫(yī)院生涯卻記錄著人間各種喜喜悲悲,那一個個看似對我們擦肩而過的小故事,卻是另一個人,另一個家庭改變人生軌跡的一筆,每次都會覺得命運無常,仿佛生命真的有人在操縱,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幸運這么多突入而來的不幸呢?
第一次夜班和操作
從學校里剛出來去醫(yī)院那會無疑是最興奮的,終于可以暫時擺脫討厭的考試啦,終于可以去醫(yī)院體驗血淋淋的場面啦,其實很多帶教老師不比我們大很多,所以大家在一起關系很融洽,病人看見我們年紀小自然也客氣很多,一切的美妙結束在夜班時,第一個夜班來臨時好興奮終于做個帥氣的夜貓子了,因為我實習的醫(yī)院夜班制是88制,也就是要從晚上八點到早上八點,十二點的時候我還是生龍活虎忙這忙那,“老師,放著我來”的精神氣,一到后半夜三四點就變成被霜打過的茄子,徹底焉了,腦子好像灌滿了漿糊,整個人都搖搖擺擺起來,可為什么老師依然精神抖擻,還是一絲不茍的完成各個任務,后來的我才知道,那是責任,責任推著我們不能松散不能偷懶,那種壓力使每個夜貓子都變成了貓頭鷹。如果不是懷揣著責任心,這無數個夜班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熬下來的。
第一次正式執(zhí)行任務當然是是打留置針,當然之前的量量血壓都不算,然后特別緊張,之前腦子里排演無數遍的場景都已經是過眼云煙,真的要戳真人還是抖抖抖,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是失敗的,還被遭了病人白眼,之后老師耐心教導,教我怎樣進針怎樣選血管,我才明白看似件簡簡單單的護理工作其實都有著別人無法理解的技術和難處。我想無數護士姐妹么一定有下班后看到別人的手首先就會看對方血管好不好的這種經歷吧。
第一次搶救
第一次看到搶救當然是在急診室,一個21歲的姑娘在小區(qū)里被轎車撞了,重度顱腦損傷,她媽媽連哭帶爬的過來的,一看見醫(yī)生就撲通一聲跪下“醫(yī)生,求你救救我女兒啊”醫(yī)生剛想扶起她,她就哭暈了過去,現場哭天搶地,簡直天地動容,我看著那姑娘靜靜的躺在床上,腳趾甲上還涂著鮮紅的指甲油,可惜她今生卻再也不能見到她家人,我一天天在急診室看著她的指甲油慢慢剝落如同她鮮紅的生命一天天凋零,我紅了好幾次眼眶,看她的媽媽從撕心裂肺的無法接受到后來的傷心欲絕的默默接受,我看到護士姐妹們對那個姑娘細致的臨終護理,看到醫(yī)生們語重心長的與家屬談話,我這才明白,護士和醫(yī)生最偉大的地方其實不是高超的技術不是細致的護理,是面對生離死別時那份鎮(zhèn)定和淡定,看慣了多少悲喜劇才有了處事不驚,我們也一樣,都是感情豐富的人,可是總有那么幾個場合必須要有個清醒的人規(guī)劃著,那是我們。你們看到血淋淋的肢體逃得老遠,而我們總是第一個迎上去,當年非典多少人逃離廣東,可又有多少醫(yī)生護士主動奔向這個城市,難道這不是偉大的逆行么?
第一次照顧病人
第一次完整的照顧病人是在ICU,也是一個20多歲的姑娘,重度胰腺炎。我知道這個病的死亡率是很高的,而且器官衰竭很快,我被分配只照顧這個姑娘,第一次這么重大的任務當然不敢松懈,我就整晚坐在她床旁,每小時認真記錄著,認真記錄出入量,那一晚精神特別好,一點也沒瞌睡。我看著我的帶教老師每個晚上都是面對著形形色色的病人,用心照顧,心里真的很佩服,在你生命的最后一刻,請相信我們,我們一定會是那個最想把你拉住的人。
還有無數個第一次,這些早已經成為了我生命中寶貴的財富。
如今我在手術室工作,更是見多了各式各樣的故事,再說幾件手術室發(fā)生的小事吧,有一次做骨科手術,因為當天手術繁忙,我們主任一直做手術到下午飯也沒吃,可能有點低血糖了吧,手開始抖了,后來別人塞了他幾顆糖才好轉,堅持繼續(xù)手術。
還有一次急診腸梗阻,病人腸道堵塞很嚴重,清洗腸道時,整個房間都充滿臭味,我覺得我已經快到極限了,可我們副院長還是慢條斯理的清理,仔細檢查腸道。
然而現在媒體對我們是不利的,雖然手術醫(yī)生抱著小女孩玩游戲的正面報道多了起來,但是醫(yī)患矛盾仍然占據多數。說了這么多,我想說的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醫(yī)生護士永遠不會是想掠奪你生命不屑于你生命的那群人,相反我們是最珍惜你生命挽救你生命的那群人,因為這是我們的工作,也是我們的責任。
隱晦的臉黑黑的眼圈是我們的容顏,縷縷銀絲悄悄的爬了上來,還有許許多多的故事我還未說,還有許許多多的感受需要經歷,還有許許多多的成長需要鍛煉,醫(yī)院太沉重了,這世間繁華竟是在這里冬去秋來,我們只有用心守護,盡心盡力,才能守住更多的美好。我們需要信心,更需要社會給我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