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做的更多
——七病區(qū):余鐵英
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鐫刻著西方一位醫(yī)生特魯多的銘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翻譯過來就是“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對于這句銘言,不知道當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有什么感觸,有人說它總括了醫(yī)學之功,說明了醫(yī)學做過什么,能做什么和該做什么;也有人說,它告訴人們,醫(yī)學的職責不僅僅是治療、治愈,更多的是幫助、安慰;還有人說,它向我們昭示了未來醫(yī)學的社會作用。對我,一個做了十幾年的骨科護士來說更是感觸良多,它向我們昭示的不僅僅是未來醫(yī)學的社會作用,也是我們現(xiàn)階段努力需要完善的工作任務。
“王阿姨,怎么啦,腳很痛嗎?”看著病人疼苦的表情朱護士親切的詢問著,“我很痛,可是我家屬說吃止痛藥對骨折恢復不好”。在骨科病房疼痛總是伴隨疾病存在,對骨折病人來說,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疼痛,如何減輕病人的疼痛,及疼痛帶來的不適,是我們每個骨科護士應該知道并能有效解決或緩解的問題。“王阿姨,我?guī)湍愦采匣顒踊顒樱槺銕湍阄恢梅藕茫瑒拥臅r候有點疼,如果很不舒服您要及時告訴我”隨著朱護士雙手一邊牽引,一邊幫病人安置舒適的體位,那一氣呵成的動作,讓病人臉上疼苦的表情馬上緩解了許多。“怎么樣,有沒有好點?”“好多了,辛苦你了朱護士。”“我?guī)湍阄恢梅藕昧耍@樣會舒服一點,我建議你要配合我們吃止痛藥,你不要擔心止痛藥對你有什么副作用,其實疼痛帶來的副作用更甚。。。。。。這樣的場景在骨科病房比比皆是在我們幫助病人解除痛苦的時候也在體現(xiàn)自身價值,或許我們能做的更多。良好的溝通,個體化的健康教育,人本位的整體護理,體現(xiàn)的目標就是確保醫(yī)療安全和加快患者恢復。
有人說用自己的左手溫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種自憐,而用自己的雙手去溫暖別人的雙手,卻是人間一種最原始、最真誠的奉獻。
“各位護士妹妹你們好呀”歡快洪亮的聲音無不顯示主人的好心情,誰的心情這么好?“曾師傅,您來看我們呀!”“是呀是呀。”他曾經(jīng)也在死亡的邊緣掙扎過,記得剛接受他入院的時候,失血性休克,多發(fā)骨折,右大腿大面積皮膚剝脫傷,讓他在我們病房整整待了1個多月,通過了四次手術(shù),在康復出院的那天,你無法想象他是怎么說的。他說,當我出車禍的那一刻,真的沒有思考的時間,只是知道我這會再也見不到家里人了,面對死亡就一剎那的恐懼,等送到你們醫(yī)院后才知道我自己遭遇了什么,接二連三的手術(shù),每一次手術(shù)不害怕那是騙人的,每次一瞇會想睡覺,出車禍的那刻歷歷在目,讓我不停的遭受精神跟肉體的痛苦。而讓我感到欣慰的是你們護士,總是時刻的在我身邊,從入病房,到手術(shù),到康復,總是不斷的安慰鼓勵我,從剛開始的噩夢綿綿,到后來的悍然如睡,你們的功勞可是不小。看到患者痊愈后的笑臉和真誠的感謝,詮釋出我們職業(yè)的神圣和人生的尊嚴。你安慰的一句話,換病人的一個笑臉、一個好眠,你還會不舍得嗎?也許我們可以做的更多。
如果你知道你的幫助能讓病人早日康復,你的安慰能讓病人對康復充滿希望,你還會不舍得嗎?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既神圣,又質(zhì)樸。治愈、幫助、安慰,對于我們來說,是沉甸甸的6個字,也是我們?yōu)橹Φ?/span>6個字。